《贵州百科全书》称其为:“树高50米,胸径5米,深根性,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树种。樟树较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对土壤要求较高,适宜深厚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和中性土壤。生长快,繁殖容易,萌芽性强,是珍贵的用材和绿化树种。木材致密,硬度适中,耐水湿,有强烈的樟脑香气,能避虫蛀,为建筑、家具、造船等上等用材。”(1) 樟树是非常高大的 樟树的历史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作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见的第三纪孓遗树种,进化历史悠久。 司马相如《上林赋》有“豫章女贞, 长千仞, 大连抱, 被山缘谷, 循阪下隰, 视之无端, 究之无穷”的赋句。这说明至少在汉代,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木材。 目前樟树在许多地方都广泛栽培,但其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持续影响,樟树的自然资源已消失殆尽,野外仅保留极少数的古樟群体等种质资源,这让人不免有些感叹。(2) 1999年8月4日, 国务院公布《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一批) 》, 樟树为国家二级保护珍贵树木。(3) 在古代,樟树会被用作皇家宫殿的营造,《太平御览·木部六》引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曰:“豫章之为木也, 生七年而后可知。汉武宝鼎二年, 立豫樟宫, 于昆明池中, 作豫樟木殿。” 一直到唐代,樟木依旧是为皇家所独享。《新唐书》卷二〇七:“宪宗之立, 贞亮为有功, 然终身无所宠, 假吕如全历内侍省、内常侍、翰林使, 坐檀取樟材治第, 送东都狱, 至闵乡自杀。” 这样一位高官,因为“擅取樟木”的罪名,而被迫最终自杀,这种事情在今日的人们看来或许是令人震惊的,但在重视礼制的古人看来,这种“擅取樟木”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 这并非是没有依据的,《后汉书·礼仪志下》就曾记载:“诸侯王、公主、贵人皆樟棺, 洞朱, 云气画, 公、特进樟棺、黒漆, 中二千石以下坎侯漆。”《宋书》卷一五亦记载:“宋孝武大明五年, 闰月, 皇太子妃薨, 樟木为榇, 号曰樟宫。” 从这些类似的记载我们能看出,早期的人们最为重视樟木作为木材的价值,而且其多是作为栋梁之材而被人们所知的。 唐敬括《豫章赋》言庭院植樟曰:“向若廓君之林池, 充君之苑囿。膏泽既沐, 鸿修亦覆, 门柳不可齐华, 庭梧不能独秀。已矣, 夫用之则哲, 抑之则沉, 随取舍之攸措, 何栋梁之所任。梓匠之, 瞻望靡及, ,江潭之岁月空深, 谁当徒植天池畔, 终冀成君桃李阴。” 此赋大致可看做古人对樟树所写的一首赞歌,在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人对樟树作为栋梁之才的赞美,而且隐然能感觉出樟树所蕴含的富贵气。(4) 樟树往往非常美观 樟树的文化象征古人多人为,樟树或为世外高人的象征,或者代表了吉祥、神异的征兆。最为典型的就是其与巢父、许由的传说联系了起来。 《太平御览》引《高士传》曰:“尧聘许由为九州长, 由恶闻, 洗耳于河。巢父见, 谓之曰:豫章之木, 生于高山, 工虽巧而不能得, 子避世, 何不藏身?”又引《新语》曰:“贤者之处世, 犹金石穴于沙中, 豫章产于幽谷。” 《履园丛话·杂记下·樟柳神》:“今吴越间有所谓沿街算命者, 每用幼孩八字呪而毙之, 名曰樟柳神。星卜家争相售买, 得之者, 为人推算, 灵应异常, 然不过推已往之事, 未来者则不验也。乾隆甲辰七月, 有邻人行荒野中, 闻有小儿声, 似言奈何, 倾听之, 又言奈何, 乃在草间拾得一小木人, 即星卜家之所谓樟柳神也。” 这里所谓的“樟柳神”,就是将樟树与神异之事联系了起来,在民间,樟树也在客观上担负了村社守护者的责任。 我们知道,天师府坐落在鹰潭市贵溪市上清古镇东边,天师府内古树参天, 最玄妙的是有7棵古樟树, 如北斗七星状排列, 分别命名为阳明、阴精、真人、玄冥、丹元、北极、天关,被尊称为“七星古樟”。(5) 龙虎山天师府“七星古樟”的部分照片 近代樟脑产业的历史提制樟脑比其材用起源要迟。较早提到樟脑的是唐代陈藏器撰于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 的《本草拾遗》, 樟脑的发现是中国古人科技上的重要贡献, 此后, 樟脑进入社会生活, 影响非常巨大。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樟脑出韶州、漳州, 状似龙脑, 色白如雪, 樟树脂膏也。”明末,樟脑已经开始传入了台湾。十九世纪后期,樟脑开始在国外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台湾樟脑逐渐开始在世界上声名鹊起。 在清末,以浙江省为例,樟树“或见于古庙,或生于深谷,然少则只有一株,多亦不过二三棵,非用作蔽日,即自己生长,无特地种植者,更无所谓制造樟脑矣。” 李仙得在1868年提供给美国政府的年度报告中特意对台湾樟脑进行了介绍,对台湾樟脑的评价颇高。 其文曰:“居台湾中段之下甲人,皆以制造樟脑为业,法极简妙,不似日本之钝也。日本皆将樟木入釜煮之;台地则析为细条,每条方圆二寸半,长三寸,页插于磁罐之内,此器下通汤气,汤气上蒸,将逐条樟木之油蒸迫沸涌而出,与松枝之胶燃迫而出者极似。然后愈蒸愈沸,化为樟气,上窜于冷水柜,遇冷凝结,乃成樟脑。”(6) 樟脑战争也被称为“安平事件”,是十九世纪中后叶由台湾樟脑专卖所引起的流血冲突事件。其不仅对中英双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深刻左右了近代东亚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清政府在英武力威胁下,被迫又一次展开谈判,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樟脑条约》。(7) 我们很熟悉的樟脑球 结语樟树历史悠久,需要我们进一步去了解。 【参考文献】 [1]贵州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贵州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2]刘爽. 中国樟树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9. [3]纪永贵.樟树意象的文化象征[J].阅江学刊,2010,2(01):130-137. [4]关传友.论樟树的栽培史与樟树文化[J].农业考古,2010(01):286-292. [5]刘小虎.天师府:“七星古樟”藏玄机[J].森林与人类,2014(12):67. [6]卞梁,连晨曦.近代西人眼中的樟脑战争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04):147-151. [7]佟建寅.台湾历史辞典:[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