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城,别名叫婴城。 公元前11世纪,那是中华史册的最初几页,殷纣王的庶兄启封邑于微子之地的事迹作了记载。启率领这里的乡民拓荒垦壤,种植桑稼,养放牲畜,建立了微子国,国都就在今天的潞城市微子镇。镇北岭上唐时建造了“三仁祠”,祭祀着微子、箕子、比干。而箕子墓至今犹存。几千年过去了历史的风云无情的变幻,但古老的依旧古老,就算覆盖上再多的灰尘,依然遮挡不住历史的天空..... 一座古城的记载 “潞城”缘何得名呢?许氏《说文》曰:“潞,冀州浸也,上党有潞县。”阚马因曰:“潞水,为冀州浸。即浊漳也”。在《禹贡》、《尔雅》、《周礼》等多部古籍记载中,华夏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各朝各代所辖范围不一,大约指山西、河南、河北东南、山东西北这一带。“浸”指“大水”。潞水是冀州的大河,也就是现今的浊漳河,“潞城”因水而得名。另外,潞城春秋时还有“赤沙城”的叫法。 潞城这座城市的古老可以追溯到炎黄时代。所有到过长治的人行走在太行东路,便可看到老顶山之巅上矗立着高达数十米的炎帝像格外地醒目,高大巍峨,庄严肃穆。据《潞州志》中记载:“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潞,即春秋潞子婴儿国是也。”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春秋》)“狄”泛指北方各民族,分为赤狄、白狄。潞氏是赤狄的一个诸侯国,在晋献公到晋景公在位的近百年间,赤狄与晋国的恩怨不断。晋成公为了表达自己和当时赤狄中最强大的潞子婴儿国(即潞氏)长期睦邻友好的诚意,甚至把自己的女儿伯姬嫁给潞国国君潞子婴,希望通过和亲换得暂时安宁。 公元前594年,潞子国的权臣丰舒专权,逼迫国君断绝与晋国的交好,并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伯姬,杀害了她,又装作不小心打伤潞子婴的眼睛。潞君深受胁迫,又力不从心,只好求救于晋国。晋景公听说自己的亲姐姐被杀,怒不可遏,立即发兵讨伐潞子国,同时罗列了丰舒的五大罪状作为征伐理由:第一不祭祀祖先;第二嗜酒群饮;第三强占黎侯(今黎城县)国土;第四杀我伯姬;第五伤潞君的眼睛。这年六月,晋军在曲梁(今潞城市石梁村)大败潞军,随之杀丰舒,灭潞国。公元前588年,晋国终于击溃赤狄余部,彻底清除了赤狄侵扰,将上党地区(今山西长治市)统归晋国疆域。 战国时期,潞子闰故地为上党十七邑之一。西汉初,在潞子故都城置潞县,属上党郡。西晋时期,潞县一度为上党郡治所。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改潞县为刈陵县,县治在今黎城县古县村。隋开皇十六年(569年),又从刈陵县划出南部区域置潞城县,县治设在今潞城市区。“潞城”县名才正式形成。唐末天佑二年(905年),权臣朱温为避其父朱诚名讳,改潞城县为“潞子县”,五代后唐时才恢复了原名。1994年,潞城撤县改市,2018年,改为潞城区。 历史的烟波过于浩淼,时代的进发又过于匆忙,即便是当地人也很少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只有那些废墟和遗址还在讲述着久远的历史。在城区正北5公里处有一个叫合室村村东的笔架山有一山洞人称“黄龙洞”,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曾从洞内发现数十件打制石器,经专家鉴定,为旧石器时期人类生活的用具和人类早期生活的遗址,被定为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潞城的许多村镇都建有奶奶庙,此乃祭祀母系氏族时期人类先祖女娲的祠庙。传说女娲故里在本市微子镇魏家庄的天坛山,自汉代以来,这里的乡民每年三月都要举办社火和庙会,祭拜“人类之母”女娲。禹王庙亦随处可见,一些山垴也称为禹王垴,并伴有许多相关大禹治水的传说。这些传说并非无源之水,空穴来风,这些都是人类史前文明的活化石。 文庙留下的记忆 流连徜徉于开阔平整的广场,你会被暗红色的厚重城墙所吸引,庄重肃穆的气息缓缓地散发开来。这是潞城文庙,还保持着原来的风貌。然而庙门紧闭,隔绝了人们来此呼吸吐纳的精神索求,甚至很多人不知道这里安放的是孔夫子这样伟大的灵魂。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身处繁华闹市,却清静得颇有些寂寞孤寒。 据清康熙《潞城县志》载,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后因地震塌毁,唐同光四年(926年)重建。北宋末年遭兵燹,独存大成殿一座。金、元、明、清及民国初年屡有修葺。2001年市政府花巨资重新修整。 该庙坐北向南,原为四进院落。中轴线上原有的琉璃影壁已荡然无存。棂星门为斫石四柱式,无实门及垣墙,人们可以自由穿行。作为文庙标志的泮池石桥早已不见了踪影,我们只能想象当年秀才入泮时对孔子的虔诚膜拜和隆重礼仪。穿过棂星门正对的是戟门,戟门也称大成门,大成门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大成门有三门,今中门已改为出售工艺品、古玩之类的小商店。其实古代为表示对圣庙的礼敬,只有重大仪典才开启中门。平时,均以两腋门出入。其门上多用门钉,每组门扇共有108个门钉,因9为阳数之极,9的倍数108更是礼制中最大者,代表对孔庙的尊崇。 大成殿是庙内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大殿筑于’一米高的月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屋。单檐歇山顶。柱础覆盆式,上雕覆莲瓣,花瓣较大,刻制粗略,为金元时期的风格。殿内用前金柱两根,柱面上绘制飞龙盘绕、腾云驾雾、海潮翻滚等图案,绘技精湛,具有动感。殿顶用红色琉璃脊兽、筒板瓦装修,脊刹、戗脊上饰物排列有序,造型生动。殿内塑孔子及四位先圣彩像。《潞城县志》卷二绘有大成殿祀位图,各位圣贤按照牌位一一记之,并有尊孔祭祀的完整仪式,包括如何用牲用乐,记录之详细完备足见古人对先圣的尊崇和膜拜。 民间社火与文化传承 潞城境内不能不提一座更为古老的建筑东邑龙王庙。它偏居一隅,如果不是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我们几乎不知道这座保存完好的建筑已在风雨飘摇中坚固如磐地矗立了千年之久。东邑村距县城东南约10里,旧称黄邑。相传黄邑村就在潞城庐医山脚下,庐医山上的恶僧时常到村中作乱,村民惹不起,只好整个村庄向东南移动十里,所以有了现在“东邑”之村名。《潞州潞城县三池东圣母仙乡之碑》碑刻记载,这一带“宫庭耸立,灵象幽奇;金凰台高,闲于卫骑;海仙殿奥,列于云兵。”骈文词采华丽,虽有夸大之嫌,但寺庙林立,香火缭绕却是事实。《潞城县志》记载的葛洪祠、圆寂寺已无迹可考,今存圣母庙、龙王庙是先民祈雨求福的重要物证。 龙王庙位于村东北,东临五道沟,两进院落。龙王庙至今保存尚好,正殿坐北朝南,供奉龙王,为金代遗构。倒鹰戏台面向正殿,为龙王演戏。先民的生存和生活更多地依赖天地造化的赐予,对神的敬畏与恐惧使他们借助于神庙,虔诚地祝祷和期盼上天的恩宠。八字墙影壁连接围墙,山门靠西处有一眼水井,和祈雨有关。《黄帝书》云:“地气上腾为云,天气下降为雨,灵之必掌焉。”井、泉、池成了贯通天地的神秘所在。 东邑村庙会历史悠久,绵延相续。只不过祭神的仪式已有所简化,游戏的成分却大大增加。庙内唱大戏,庙外逛庙会。人们对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逛”法充满了偏爱,平日疏远的感情又再一次拉近。春祈秋报是历史的遗传延续,迎神演剧是民众的精神需求,百戏杂陈则是全民的节日狂欢。社鼓咚咚,腔音嘹亮,群情振奋,万民同乐,洒向空旷无垠的天宇,洒向民族传衍的历史长河。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