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畔涌新潮 | “中国食品名城”德惠如何打造“舌尖上的产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22 19:39

央广网长春12月4日消息(记者刘雨晴)松花江畔的吉林省德惠市,坐落在松辽平原的怀抱中,是全国首个县级“中国食品名城”,曾获得“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中国肉鸡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坚持不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现出产业发展新风貌。

隆冬时节,德惠市的发展没有因凛冬已至而放缓。12月2日,记者跟随“中直涉外媒体长春行”来到德惠,近距离感受德惠市产业发展的蓬勃之势。

饼干生产线(央广网记者 刘雨晴 摄)

在位于朱城子镇的吉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透过参观长廊可以看到,无菌食品生产线上一排排曲奇饼干在传送带上匀速移动,从原料加工到产品包装环环相扣。公司自2004年落户朱城子镇以来,发展形势持续向好,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技术、合作开发等方式,目前已拥有18条国际先进的食品生产线、7条饮料生产线,可生产三大类560多种产品,形成了完整的产品体系。

据公司常务厂长黄金彬介绍,“生产的产品主要覆盖东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同时也销往俄罗斯和朝鲜,此外,我们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也新建了工厂,预计明年9月份正式投产。”

以达利食品为引领,德惠市不断延伸食品产业链,辐射原材料供应、包装、物流等上下游企业11家,新增年产值7000万元以上。

孵化中心(央广网记者 刘雨晴 摄)

走进位于德惠经济开发区的吉林德翔食品有限公司亿羽孵化中心,一枚枚种蛋被安放在智能孵化室中,室内的温度、湿度等即时动态信息在显示屏上一目了然。公司董事长高起明介绍,企业以肉鸡养殖加工为基础,逐渐完善产业链,构建起了种鸡肉鸡养殖、饲料生产、食品加工、有机肥生产、有机稻米生产、粮食仓储物流、微生物菌肥生产等7大核心板块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

德惠市肉鸡产业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已成为当地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全市年出栏万只以上的肉鸡规模养殖场达282个,肉鸡屠宰加工企业4个,肉鸡年出栏量居全国县(市)前列。这样的全产业链项目在德惠遍地开花,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

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们展示加工的大米(央广网记者 刘雨晴 摄)

被誉为“中国水稻第一镇”的德惠市岔路口镇,孕育了闻名遐迩的“德惠大米”。在吉林省松江佰顺米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中,一排排大型机器正高速运转,稻谷经过脱壳、筛选、分级、抛光等环节变得晶莹剔透,再经过灌装、封袋等环节就变成了包装精美的德惠小町米。

该公司基地总经理李少东介绍,“公司拥有三条国内一流的稻米自动化生产线,日处理稻谷能力可达800吨,年仓储能力5万吨。”此外,公司依托“龙头企业联合体+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化MAP+农户+粮食银行”的创新运营模式,以订单农业形式带动农户种植水稻专项品种,并通过高于市场价收购和粮食银行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扶农、带动、惠农、助农的目的,年均累计带动覆盖4000多户。

近年来,德惠市产业蓬勃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凭借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大健康三大产业园区的独特优势,成功吸引了达利、佳龙、德翔、汉华等众多头部企业集聚发展,构建起食品加工、低碳循环等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全市拥有长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达77家,占比全省六分之一,总数稳居全省榜首,其中更包含1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

2023年,德惠市经济表现卓越,社零总额、限上社零额、规上服务业核算行业营收、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内资增速均位居长春地区之首,社零总额和内资分别位列全省第一和第二。在长春市17个县(市)区的经济运行“赛马”中,德惠市综合排名第二,创造了历史最佳成绩。进入2024年上半年,德惠市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全口径社零额、限上社零额增速均领跑长春外县(市)区。

从采用自动化技术饲养的肉鸡到精细加工的稻米,从前端的种植养殖到生产线上产出舌尖美味,独具特色的产品和日渐响亮的品牌正成为全市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一张张亮丽名片。德惠市将继续秉持“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增强现代农业竞争力、提升和美乡村品质魅力”的发展理念,不断书写出“中国食品名城”新的辉煌篇章。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