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军发源地探秘古镇名将故居群,吃水火席看涟源湘剧品味独特梅山文化!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25 09:29

在湘军发源地探秘古镇名将故居群,吃水火席看涟源湘剧品味独特梅山文化!

2018-08-05 17:38

素有“煤矿之乡”、“建材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美称的涟源,地处湖南省的几何中心,是沟通经济走廊的咽喉之地。涟源是一方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土地,文化底蕴深厚,又属革命老区,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全国先进文化市”、“全国先进体育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旅游资源丰富,北有“三湘独秀”的湄江风景区,南有风景如画的国家级龙山森林公园。

盛夏之时,天涯走读湖南一行走进充满魅力的涟源,来自国内知名微博大V、网络媒体、自媒体达人们深度感受涟源绮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当我们走进涟源一中老校门一瞬间,时光仿佛回到了80年前。1938年的11月初,日军攻陷湖南北部,长沙岌岌可危,国民政府采用焦土政策,制定焚烧长沙计划,一系列偶然因素酿成震惊中外的“文夕大火”。大火后,一些重点学校纷纷向抗战后方转移。涟源便成了接纳这些学校的不二之地。

涟源一中的前身就是国立师范学院,由民国教育部在蓝田创办,校址在蓝田李园,办学时间为1938年12月至1944年9月。国立师范学院是当时国内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独立办学的师范学院。国立师范学院附设有中学、小学和幼稚园。后来又创办民众教育馆一所和民众学校六所。1944年,为避日寇迁往溆浦、南岳。

当年的国民政府深感人才匮乏,需要培养大批教师。拨付了35万元创办了这所国立师范学院,并聘请著名的留美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博士为首任校长,专门培养教师人才,这也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师范学院。

学校始创之初,需要大量教授,廖世承校长尽心竭力,遍邀四方贤达来校任教,包括钱钟书与他的父亲钱基博,著名学者储安平等一大批学者被聘请过来。一时间,涟源小城气象日新。在国师工作的2年时间里,钱钟书倾心教学,深得同学爱戴,他还潜心学问,开始撰写《谈艺录》这部极具分量的学术著作,同时还酝酿了脍炙人口的小说名作《围城》。

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著作《围城》当中,有一段描述:抗战期间,书中主人公方鸿渐曾经去过位于湘中的“三闾大学”教书,而这所“三闾大学”并非完全虚构,它的原型就是创建于湖南涟源蓝田镇的国立师范学院,这个当年钱钟书执掌教鞭的地方,也是现在涟源一中的所在地。

在涟源一中,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国立师范诗词墙,因为纪念抗日时期国师的搬迁,原来教授或就读这所学校的老师、学生、校友们纷纷撰诗庆贺,学校把这些诗词收集起来用黑色大理石刻好镶在墙壁上,成为涟源一中的一道古典文化风景线。

抗战胜利后,这些学校又纷纷迁回原地。国立师范学院后来发展为现在的湖南师范大学。而留在涟源的国师旧址,在1946年改办为省立十五中,1952年改名为涟源第一中学,1980年被评为省重点中学,今天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如果从办学之初的1938年开始计算,涟源一中已经走过了80年的风风雨雨,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涟源学子。

过去,提起涟源,多数人的印象是,涟源煤矿多、涟源人会做生意。对此,是有历史渊源的,那就是涟源是湘军发源地。湘军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和深远影响,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济世是湘军精神的精髓,“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也是“湘军”取得一个个胜利的重要原因。涟源作为湘军发源地,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地方——杨家滩。

杨家滩亦称杨市,旧称集祥镇,古称连道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湘中建制连道县,隶属长沙郡,故城就在今杨市境域内,因毗邻龙山,又曰龙城。境内人文底蕴深厚、建筑遗存丰富、自然风光优美、民俗风情独特、商贸物流繁荣,民间广泛颂扬有“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绿绿杨家滩”的美称。

最为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杨家滩建筑遗存丰富,有古民居148处,其中湘军名将府邸40多处。有建于清康熙年间二十多位大夫并出的刘氏湘将祖居地老刘家;有云贵总督、收复云贵川维护国土完整之刘岳昭的存养堂;有安微布政使、大小一千七余战役之刘连捷的师善堂;有将湘后营、树黑帜、太平军望见辄走之刘腾鸿的馀庆堂;有建于清初,湖南保存最完整之宗祠彭氏祠堂;有湘军创始人之一、浙江巡抚、湘军第一猛将李续宾的锡三堂等。

湘军崛起,是近代杨家滩大盛的里程碑。在咸丰、同治间20余年,杨家滩绅民跟随曾国藩驰骋沙场,威树功名,数以百计。这些文武官员衣锦还乡后,大修豪宅,从杨家滩的胜梅桥顺着蜿蜒的孙水往下,老刘家、德厚堂、存养堂、存厚堂、光远堂、佩兰堂、师善堂、云桂堂、静养堂、宝让堂等等建筑如连绵的群雕,气势恢宏,慰为壮观。

“堂”本意是高大的正屋;另一个含义是同一个祖父的亲属关系,如“某某堂”。在建筑结构上,“堂”是传统式结构的家族大堂,有个三进五进的,内有住房数十间至百余间,四方以高墙相围,一扇槽门总管出进,是封闭式载体。 湘军将领建“堂”,两种含义都有,衣锦还乡自然当住华堂,有了出息当然要光宗耀祖。

胜梅桥,原名杨滩桥,是境内孙水河正道唯一的一座三孔石拱桥,三拱长39米,宽6.7米,高10米。清康熙年间,系州同姚春芷捐修。道光年间毁于水患,姚氏后裔捐修加固,并雕刻镇邪神龟一只,从此,桥墩坚固,砥柱中流,再无圯水之患。人们下游梅林江损毁的“梅胜”桥二字易位,后称“杨滩桥”为“胜梅桥”。

胜梅桥的下面的孙水河,西流至娄底汇入涟水,涟水在湘潭西汇入湘江,因此,孙水河可以通江达海。早在100多年前,孙水河里百舸争流。无论是人是物,无论通江达海还是回乡归家,都得借助这条河。那个年代,胜梅桥的下面,就是繁忙的大码头。这里的湘军官兵无论是初上征程,还是打下天京还乡回家,起点和终点都是孙水河上的一个个码头。

踏着光溜的青石板路,来到这些古朴斑驳的堂屋老院,仿佛走进了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湘军名将扑面而来。涟源作为湘军始源之地、千将云集,创造了近代涟源的辉煌灿烂。

在杨家滩,最为盛名的美食就是“水火席”。相传水火席是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作战中摸索出来的一套特定的军宴,之所以叫水火席,主要是当年为了适应长期的行军打仗的需要,尽量采用一些简单的烹饪方法,要求只要有水有火就可做出饭菜。湘军将士打败太平天国以后,它作为一种饮食文化被解散的湘军将士带回家乡,它作为婚丧喜庆的宴席,一直在涟源杨家滩地区流传了一百多年,直至今日。

水火席作为一种民间传统宴席,时至今日还流传在涟源南部现杨市镇、水洞底、斗笠山、枫坪等地为中心的湘中地区。既然被称为“席”,自然非常的讲究。全席宴由两道凉拌菜:西瓜籽、炒骨,以及十道主菜:合菜、旗帜肉、瘦肉汤、猪肝拌黄花、肠子汤、爆炒碎鸡肉、肉圆子、、红薯粉丝、旗子肉、烧魚块组成。宴席里少有辣椒,反而是带了点江浙口味的甜味。水火席的每一道菜都有其寓意,比如,旗帜肉,寓意湘军将士每打下一座城市,都要插上自己的旗帜,所以将猪身上的七层肉做成旗帜模样来庆祝胜利;合菜,寓意湘军团结协作才能取得胜利。客人们所用的筷子都是被染成了红色的,红色代表喜庆和胜利。以前水火席开席每桌都要有“把酒师”,专职负责把每桌的客人的酒招呼好,这也是古时军队里的作法。

头盘菜:“炒骨”。做这道菜猪排骨一定要捣得够碎然后走油,用油把骨和肉炸枯,不然就算是小块的骨头在嘴里的也会被嗑到。吃起来又香又脆,骨头渣也是糟的,略带甜味,头次吃到这样的菜很有意思。捣碎猪排骨,比喻晚清政府山河破碎,八旗军和绿营军都软弱无能,湘军将士要勇挑重担,要有啃硬骨头的精神,保境安民。

第一道菜:合菜。用的木耳、笋丝、黄花菜、粉丝等加少许辣椒粉制成。味道鲜美,质感脆爽。此菜暗指湘军将士要团结合力,只有大家象合菜一样紧紧地密切联系在一起,才是致胜的关键。

第二道菜:旗帜肉。跟我们平时所见的红烧肉完全不同,没有上很多的糖棕色,用的上好的猪肚肉,切成平行四边形,像当年湘军的旗帜。所选的肉有七层,吃到嘴里口感甜糯,肥而不腻。

第三道菜:瘦肉汤。清煮,色白,寓意做人要清白。

第四道菜:猪肝拌黄花。以黄花垫底,上铺一层猪肝薄片,猪肝和黄花在旧时,都是希贵之物,故友“黄花宝宝、心肝宝贝”的俗语,寓意人丁宝贵,人才至上。

第五道菜:肠子汤,这是这道宴席里最有特色的一道菜,一定要趁热喝。看上去红红的汤色,上面漂着一层红油,舀一碗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吃到嘴里,又烫、又酸、又甜、又辣,肠子切得很碎,嚼起来脆脆的,没有大肠的骚味,但回味有点苦,还有姜的味道,一小碗热汤下肚额头上马上冒出了汗珠。相传是湘军将士进入江浙作战,天气寒冷,湿气重,根据湘乡人爱吃辣椒的习惯,加入坛子里的酸汤、大量的辣椒粉、姜末和糖,把猪小肠切碎,熬制而成,祛寒祛湿。口味是酸甜苦辣,指湘军东征的艰难,充满了酸甜苦辣。

第六道菜:爆炒碎鸡肉。鸡肉少,配料多。寓意吉祥如意。

第七道菜:肉圆子。猛一看还以为是常见的珍珠丸子。一口咬一去,里面是软弹的,这是用一种特别加工的“米粉”做的,当年湘军行军的时候用这种米粉作为干粮,一但办酒席的时候大家就把自己随身的米粉合到一起做成圆子。

第八道菜:红薯粉丝汤。湘中地区把红薯粉称为“南粉”,“南”又和“难”想通,寓意凡事不畏艰难,要敢于和困难斗争,化难为易。

第九道菜:旗子肉。下饭菜,和前面的旗帜肉不同的是,不加糖,而是加辣椒。

第十道菜:烧魚块。一块巴掌大的鱼块,盖在萝卜等菜蔬上,每人分一点,象征年年有余。从前这道烧鱼块一桌的人,每人能吃到就那么几坨,如今生活水平高了,所以就会上整鱼。时过境迁,现代人也许很难看到当年湘军英勇作战的场面,也许从湘军的饮食中来体会行军打仗,别有一番风趣。

涟源,自古以来商贾云集,素有“小南京”之称。人口众多自然民间文化发达,戏剧繁荣,尤其是“涟源特色湘剧”,至今依然作为湘中大地的草根文化奇葩,活跃在城乡。湘剧自清康熙年间开始流入涟源,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康熙年间就有湘剧班社在湘中一带的祠堂、庙宇及大户人家的喜庆聚会上演出。作为湘剧在湘中地域的一个分支,“涟源特色湘剧”在经典剧目、声腔、音乐等方面继承了湘剧的传统艺术,融入梅山山歌的音乐元素,更为清澈圆亮,委婉悦耳动听。

“湘剧”有近千台传统剧目,其中不少是经久不衰的优秀剧目,如《拜月记》《生死牌》《白兔记》《精忠传》等。为了保护、传承好“涟源湘剧”,2008年“涟源湘剧”被列入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此次,我们恰逢复排移植优秀经典传统剧目涟源湘剧《招贤记》首演。

涟源湘剧《招贤记》讲述的是贞观四年,唐太宗下旨招贤。穷秀才马周胸怀国策,前来应召。在新丰酒店遇见出外打猎的唐太宗,马周以为是富豪权贵,不与为礼,失之交臂。

马周招贤不成,流落街头,贫病潦倒。卖饼的小孤孀柳玉娘慧眼识贤,敬马周志诚君子,慨然收留,恩义备至。

中郎将常何慕玉娘之貌,欲娶为妾,为玉娘巧言拒绝,乘机推荐马周去常府教书。常何莽撞,将马周赶出家门。

适逢唐太宗诏令五品以上官员写文章上言国事,常何不通文墨,无法交卷,只得恳请马周代笔。马周醉中挥毫,痛陈当朝弊政20条。

唐太宗查出是马周代笔,立即宣召,降阶恭迎大贤,深自责备当年失之交臂,予破格加封。

马周平步青云,大臣们纷纷许以女儿,唐太宗亦欲将御妹嫁之。马周婉言谢绝,贵不忘贫,迎娶柳玉娘,留下千古佳话。

“贞观盛世开新宇,不拘一格选人才”,涟源紧扣人才建设主题,精心挑选历史湘剧《招贤记》进行复排,并参加第六届湖南艺术节,力图通过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戏剧手段,对这个古老的剧目进行创新转化,让它焕发新的光彩。《招贤记》剧中蕴含着任人唯贤、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图文/老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