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巢湖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修复实践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22 14:35

巢湖是长江下游重要湖泊湿地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巢湖治理保护事关安徽发展全局和关系长江保护大局。近年来,安徽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刻牢记总书记考察巢湖殷殷嘱托,巢湖治理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八百里美丽巢湖画卷在徐徐展开。为进一步加强巢湖生物多样性保护,擦亮“最好名片”生态底色,合肥市安排5523万元专项资金,率先在全国大湖中开展了历时三年(2022-2024年)的巢湖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工作。

二、取得成效

通过持续性、系统性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巢湖生物资源本底和动态变化并支撑了生态保护修复。一是调查发现,巢湖现有浮游植物146种、浮游动物164种、底栖动物85种、大型水生植物96种、鱼类59种;观测到鸟类338种,其中一级保护鸟类13种、新记录鸟类46种,同步建立的首个数据库及标本库收录了电子和实物标本共4000余个,为巢湖生态评估、保护修复、科普宣教积累了宝贵数据。二是研究发现,巢湖藻密度及生物量优势明显下降,清洁物种中国淡水蛏(Novaculina chinensis)重现巢湖,珍稀鸟类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和极危鸟类青头潜鸭(Aythya baeri)等从稀客变成常客,巢湖正成为候鸟新的越冬地。三是服务管理,全面支撑巢湖生态修复等示范工程实施和巢湖(湿地)站获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站,助力“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修复”当选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并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优秀案例等。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

图2 巢湖周边部分珍稀鸟类

图3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修复工程

三、典型做法

巢湖生物多样性调查是一项探索性、科学性、应用性的基础工作,主要做法有:一是科学规范调查工作方法。为保障调查成果的代表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组织多学科专家制定了工作大纲和技术手册,构建了调查指标及方法体系,基于“数字巢湖”平台开发了调查模块和采集助手APP,融合了现场调查、eDNA检测、红外相机辅助观测等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二是推动调查成果高效转化。基于调查研究成果,指导冬春季巢湖水位降至8.5米以下,水落滩出吸引大批珍稀鸟类栖息;支撑“生境营造、育鱼护鸟”3个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实施,在芦溪湖滨湿地开展古柳和孤柳生境保护,在张家湾湿地营造鱼类生境和恢复“银鲴”土著物种,在罗大郢湿地营造候鸟栖息地生境和恢复土著物种“轮叶黑藻”等。三是创新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多次举办巢湖观鸟节和爱鸟周等活动,推动创建多个微信公众号,发布36期重要鸟讯,吸引和培养一批热爱鸟类、热爱湿地、热爱巢湖的生态摄影师,2025年2月首次记录到数万只“鸟浪”壮观奇景,短视频被新华网等1000多家主流媒体转发,扩大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力。

图4 巢湖生物多样性现场调查(月亮湾湿地)

图5 第二届巢湖观鸟节活动

四、经验借鉴

一是建立多学科联合调查模式,整合环境、生态、水利等多领域专家,实现数据采集的系统性、连续性和代表性、融合性,为大型湖泊生物多样性调查提供巢湖样板。二是跨界融合推动实践应用,坚持“边调查、边研究、边产出”,将基础调查研究成果精准对接示范工程需求,解决湖泊治理保护难题。三是公众参与赋能长效保护,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开展喜闻乐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凝聚社会力量,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生态保护格局。

原标题:《保护生物多样性 | 安徽省巢湖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修复实践——多学科联合调查与公众参与的创新模式》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